总结出以下三点分享给大家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第一,清零刻板印象,摘掉有色眼镜。
我们来回想一下文章开头的那个场景,你是不是感到很熟悉?
在生活中,我们有没有过还没了解清楚情况就急于下结论的时候?
就像豆豆奶奶,直接给豆豆贴上了“自私”的标签,却没了解真正的状况。
豆豆自私吗?在我眼中,肯定不是,因为是她首先拿出棒棒糖主动分享给小米乐的。
但在豆豆奶奶眼中,却看到了两个孩子手中零食的不同。片面地把豆豆某个瞬间的行为判定为成长期的特性,甚至还贴了一个不好的标签,当然还有不由分说的一巴掌。
正如书中所写,“我们期待孩子灵动鲜活,但是我们却把他们固定为脑中的刻板印象,然后再用这个刻板印象去假定他们的未来”。
我们可以试着回想一下,当我们和孩子的每一次沟通,是否在对话之前,就一定假定了他的行为,他的想法,甚至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呢?
书中提到了一部电影《疯狂动物城》,互为天敌的兔子和狐狸结成了好友,看似柔弱的绵羊秘书却是腹黑大老板。
人都是有多面性和可能性的,我们只有从现有的局限中跳出来,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,跨越刻板印象的阻碍,才能真正看见和接纳每一个人。
摘掉有色眼镜,我们才能去理解和包容每一个观点,尊重每一个个体,尊重每个人之间的不同,打破非此即彼和非黑即白的封闭与局限。
第二,运用观察而不是评判,孩子才能减重前行。
主观视角才是孩子与父母争锋相对的真正导火索。
书中提到了一个例子,苗苗妈忙了一天,等孩子终于安静了,准备去享受下小幸福。
但是满怀期待推门一看,却发现卧室里一片狼藉。床上一堆菜叶黄瓜段,护肤水小瓶子倒在旁边,好几千块的床单也难逃厄运。
这时,如果你是苗苗妈妈,你会怎么办?
A选择:直接判定苗苗把卧室弄得乱七八糟,并开始倒苦水自己好辛苦。
B选择:只用观察到的事实与孩子沟通,并用“我觉得”说出自己的想法。
其实很多人,包括我自己,如果劳累了一天,看到这种场景肯定会有一股莫名的火苗往上窜。
但是如果我们自己能把A选择在心中预演一遍,也许会发现主观臆断好像不太明智。
而在B选择中,我们只用观察到的事实,“我看到床上有青菜和黄瓜”、“旁边还有瓶护肤水”等,并说出自己想法,“这个床单两千多,相当于妈妈七天的工资。菜汁沾在上面,我感觉有点儿心疼”的时候,孩子可能更愿意去说出行为背后的原因和积极做出改变。
我们的负面评判,就像是一个带有主观意向的总结。
在潜意识里,孩子会把这个总结当成生命本质的定论,“我就是做什么都不行”、“我就是丢三落四”、“我就是胆小不敢上台”等等。
这样当孩子面对未来的变化和挫折时,很大程度上会失去继续前进和积极改变的勇气。
当我们能够告诉孩子,他其实无法被任何评判所定义,他的未来充满一切可能。
这样即使未来遇到挫折,带给他的也是直面真实自我和扩大能力边缘的机会。
第三,学会倾听三重奏R.E.V,激发孩子内在动机。
没有孩子可以被说服,除非他自己愿意主动去改变。
倾听,意味着集中精力,全神贯注去听。但是我们真的做到有效倾听了吗?
书中列举了四种常见的无效沟通场景:
情景1:责怪。
孩子:妈,就是因为你没有按时喊我起床,我上课迟到了。
妈妈:怎么能怪我呢?你这么大了还不会自己设闹钟?
孩子的想法:你只会责怪我,这明明是你的责任。
情景2:安慰。
孩子:唉,这次考试就差两分就可以进前10名。
妈妈:宝贝,没关系,下次努力就好了。
孩子的想法:这件事情对我很重要,天啊,你居然说没关系。看来,你根本不关心我的努力。
情景3:转移。
孩子:爸,你知道吗?我这次把游乐园以前我不敢玩的项目都玩了一次。
爸爸:如果学习有这样的勇气就好了。
孩子的想法:爸爸在乎的只是我的成绩,并不是我。
情景4:分析。
孩子:我觉得我现在学的这些数学知识都没有用,以后生活中又用不上。
爸爸:虽然用不上,但是学数学锻炼的是你的逻辑思维能力、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…
孩子的想法:我的烦恼爸爸不懂,他只会讲大道理,算了,以后不和他交流了。
看了这四种情景,你有没有中招呢?
我们再来思考一下,我们听的目的是什么呢?
到底是想通过倾听,懂得孩子?
还是抓住机会,反客为主,把自己的观点植入到孩子的大脑里?
显然我们更加期望前者。
那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倾听呢?有效倾听三部曲R.E.V。
第一重R(RepetitiveListening),重复式倾听,也就是用倾听诉说“孩子,我在乎你”。可以用的公式是:语气词+重复关键词。
让我们随便挑选一个上面四个无效倾听的一个,来运用一下吧。
孩子:爸,你知道吗?我这次把游乐园以前我不敢玩的项目都玩了一次。
爸爸:真的呀(语气词)?都玩(关键词)啦。
虽然只是短短一句话,但却是有效倾听的转折点。
因为在倾听中,我们要做的就是跟随他,陪伴他,让倾诉的孩子尽情认知和感受自己。
第二重E(EmpathyListening),同理式倾听,也就是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,主要包括倾听观察、倾听感受和倾听需要。
下面让我们用倾听需要为例,通过书中例子来运用一下吧。
孩子:妈妈,你不觉得做家务是一件没有创造力的事情吗?拖地,洗碗,很没有意思。
妈妈:你希望做家务的过程变得有趣,有创意吗?
孩子:是啊,我们可以来研究一下。
一旦我们把沟通的重点放在孩子身上,把我们倾听到的关于他的观察、感受、需要反射给他,孩子就会越来越能够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。
第三重V(VerticalListening),纵贯式倾听,听问合一,帮助孩子将梦想落地。
进行纵贯式倾听时,我们可以沿着R.M.R.A提问法,即FocusOn Result(聚焦成果)、Focus On Method(聚焦方案)、FocusOn Resources(聚焦资源)和Focus On Action(聚焦行动)。
当我们带着好奇和欣赏,运用有效提问,去倾听孩子,会发现他们会爆发出令人惊叹的活力和创造力。
在进行纵贯式倾听时,只有一个要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:关闭任何建议。
正如书中所写,“我们会在长篇大论的说教中,扼杀孩子的主动性。孩子是我们的,但生活,始终是需要他自己去面对的”。
Liliane(邹璐)老师的《亲子沟通密码:培养高情商孩子就这么简单》一书,不仅告诉我们如何学会做一个高情商妈妈和培养一个高情商孩子。
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摆脱旧的沟通和思维方式,让我们学会用新的眼光去看待所遇到的各类沟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