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主页 > 育儿 > 亲子沟通 >

孩子游戏上瘾家长怎么办

时间:2020-09-11 09:37 | 栏目:亲子沟通

  说到游戏,这是家长与孩子矛盾多的地方了,尤其是男孩子,家长恨得咬牙切齿,孩子爱得昏天黑地。坦白说,游戏是一把双刃剑,既有许多优点,比如可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,训练孩子的观察力、想象力、逻辑推理能力、图形分析能力、方位认知能力,提高孩子的反应速度,改善孩子的手眼协调性,对培养孩子的好奇心、竞争心等,都有很大的帮助。但是一旦上瘾失去控制,后果就会很严重。
 
  一、为什么孩子容易游戏上瘾呢?
 
  (一)求知欲望强烈,追求时尚
 
  同学都在玩,课间大家都会讨论游戏,觉得不玩网络游戏就没有与同学交流的谈资,会被同学笑话老土。何种游戏或者游戏中的角色游戏的过程并不是他们大的兴趣,吸引他们的是和大家在一起玩的乐趣。
 
  (二)自我实现的需要
 
  高技巧性、复杂性的网络游戏使游戏者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不易取得的成就感、力量感、自尊感,匿名带来的多重身份感,可以使上网者卸掉伪装,肆意发泄人们潜在的攻击、愤怒乃至仇恨的心理,游戏中,得到了好成绩、得分,便给予某种奖励,通常是虚拟的财富增加或官职级别的提升。精神上的胜利感,战胜对手的满足,攻击的本能以象征的方式得到满足,因为获得好的得分感到自尊自信,个人的权利和能力也得到象征的满足,这种短暂的满足的状态与毒品有类似之处。这是孩子从游戏中得到的正性强化,也就是奖励使行为得到了加强。
 
  主动研究摸索型:这类孩子好奇心强,平时就喜好鼓捣东西,对新鲜的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。家里的东西可能会被这种类型的孩子弄坏了不少。这类孩子对游戏并不只限于普通的玩,他们会琢磨游戏中的技巧和秘密,并以此为乐。
 
  (三)没有学会正确应对现实中的困难挫折,借网消愁
 
  这就是网络游戏的屏蔽效应,当坐到电脑前,父母的唠叨就听不见了,不及格的试卷也看不到了,也不会去想明天是否又要挨老师的批评了。老师、父母的责备、批评,使孩子感到自己丧失对生活的控制力,摆脱这一境况的快有效的手段就是重新再回到网络游戏中,可以将现实中的苦恼、无助、失控和无价值感一扫而空。
 
  (四)缺乏学习与生活目标
 
  一般来说,那些性格孤僻,喜欢独处,缺乏动机,害怕被拒绝,孤独,自我封闭的孩子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。
 
  二、怎样应对孩子网络游戏上瘾?
 
  对于网络游戏上瘾,目前讨论得较多的是限制上网时间,养成良好上网习惯等办法。我们认为,家长可以从“游戏”本身人手,参与游戏,做孩子游戏的指导者,摆脱“网瘾”,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。具体如下:
 
  (一)注意不同游戏种类的指导
 
  角色游戏主要是扩大孩子的眼界,加深孩子的生活印象,帮助孩子认识周围生活,为孩子提供玩角色游戏的生活基础;结构游戏主要是培养孩子结构概念,掌握各物体的结构特征,熟悉结构材料和性能,教给孩子结构游戏的方法;智力游戏主要是丰富孩子的科学知识。
 
  (二)为孩子提供玩多种游戏活动的机会
 
  因为不同的游戏对孩子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,例如角色游戏主要培养孩子个性品德;结构游戏着重培养孩子的感知、思维及动手操作能力;智力游戏偏重训练孩子智力的敏捷性、创造性等。所以,家长应创造条件为孩子提供玩多种游戏的机会。
 
  (三)注意孩子自身的特点
 
  在选择和指导游戏时,家长不仅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,还应针对孩子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要,选择和组织能促进孩子某种能力发展的游戏。例如孩子总是粗心,家长可选择一些相应的智力游戏,比如“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”,即在A、B两幅相似的图中寻找不同点;对好胜心强、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则可让他在角色游戏中当配角,比如在医院游戏中当“病人”,以游戏规则来限制他的行为。
 
  (四)尊重孩子对游戏的自由选择
 
  孩子自己选择的游戏,家长千万不可横加干涉,游戏如何进行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。家长应对这种行为给予肯定、鼓励和适当的指导,以培养孩子的主动性、积极性、独立性和创造性。
 
  (五)为孩子提供玩各种游戏的条件
 
  这里的条件主要是指游戏的场地、玩具和材料。在现有的居住条件下,家长宁可减少一些非必需的家具用地,也应给孩子留出一席之地。玩具的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。各类游戏又是以特定的玩具和材料为前提的,没有或缺少玩具则游戏难以开展。

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:

相关文章